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包括铁路、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多个装备制造行业被纳入政策议程,未来国家将会对这些行业加大规划引导和扶持力度。
自《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公布以来,多个部委正通过制定规划、修改管理办法、举办高端论坛、赴境外考察、金融支持等多项举措共同发力,力促中国产能与装备制造走出去。
发改委: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
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副司长王建军表示,该委正在研究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规划将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一带一路”、双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非“三网一化”等,进一步明确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国家和主要方向。
在制定规划的同时,王建军称,发改委正在督促其他相关部委、机构和地方政府抓紧制定相关的配套落实措施,争取在近期陆续落实这些措施。
据王建军介绍,发改委已经推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印尼、拉美等重点国家在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商务部:修订实施《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商务部对外投资与合作司综合处处长李洪伟表示,商务部主要从简政放权和便利化上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其中最主要的是修订并实施《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释放了企业境外投资的活力。
此外,商务部正在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别和行业指引,落实政府间的保障协议,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区、投资合作、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协议。
李洪伟称,商务部将通过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优惠贷款、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优质行业的对外投资合作,重点支持实施一批铁路、公路、核电等重大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境外经贸合作建设。
据李洪伟介绍,中国目前已在境外投资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今年前5月,中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同比增长10%,装备制造类境外投资同比增长了61.5%。
外交部:内办蓝厅论坛,外出频繁考察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则表示,外交部近期举行了一系列与国际产能合作有关的活动。
4月底,外交部联合河北省以“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聚焦河北”为主题举办了“蓝厅论坛”,外交部部长王毅和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主旨发布演讲,为随后即将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预热。
刘劲松称,外交部相关司的负责人目前正频繁地前往有关国家考察产能合作项目、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国内的座谈会,中国的驻外大使和总领事也进一步加大了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的力度,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提供国别情况、有关国家合作意向和合作项目等有效信息。
金融机构:亚投行近日有望正式签署协议
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将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融资支持力度。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称,中国的金融机构除了上述支持措施外,即将设立的亚投行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红辉称,亚投行目前正在就银行的章程进行紧密的磋商,近期各国有望签署正式协议,正式启动亚投行的设立工作。亚投行在今年年底前将开始运作,在明年有望就一些产能合作项目进行实质性的评估和分析。
工信部:落实《中国制造2025》关键之招
工信部刚刚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装备”一词出现了73次,可谓贯穿全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工信部更是坦言:《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
李克强称,“中国装备”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高铁、核电等装备正在进入国际市场,而以“中国装备”升级,来树立“中国制造”新优势,将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之招。
“‘中国装备’升级的突破口,就是推动装备‘走出去’。这不仅能让我们在国际市场实现‘三赢’,更能倒逼国内产业的全面升级,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李克强称。
压缩机:海外市场大有可为
对于我国压缩机相关企业来说,“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战略部署,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压缩机企业借力走出去铺平道路。专业人士建议,针对当前我的压缩机企业产业分布等具体情况,中国企业应针对使用对象的调整,和国际化的需求,及早做出转型和升级。
一方面,“一带一路”等战略为企业打通了新兴国家市场的销路,这些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求强烈,投资规模巨大。当前,包括工程机械、核电、高铁等多个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已开始围绕“一带一路”谋篇布局,力争借船出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以及各项政策的实施,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产能输出过程中的资本结算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将有效消除我国装备企业的汇率风险,同时极大地促进各国投资合作和贸易的便利化。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促进简政放权、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减负。甩掉“包袱”的装备企业将轻装上阵,全力以赴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劲敌”。此外,为了破解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应用难题,由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制定了“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从制度上消除企业用户使用国产装备的后顾之忧。
当前,我国扶持装备制造业出口的政策日臻完善,而企业“走出去”也在大步向前。近年来,我国装备企业在出口海外方面屡有斩获,高铁、核电等项目与多国签署了相关协议,未来将进行相关的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李克强总理亲自“拿下”价值180亿美元的基础建设大单,利好我国装备制造诸多行业,为中国的装备制造“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回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压缩机市场上一度弥漫着恐慌的气息,面对汹涌而来的外资企业,“狼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经过长达10余年的艰苦历练证明,中国压缩机企业这群市场上的“羔羊”非但没有被外来的“狼群”消灭,反而生长的愈发结实健壮,正朝着海外广阔的市场进军。
在国家战略扶持下,相信包括压缩机在内的这些久经考验的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将无所畏惧,在海外市场也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