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海洋装备技术呈现向深水、大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国内外与之配套的海洋工程装备需求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对此,中国压缩机产业需适时调整方向。
在5月15日由中国南车发起的国际深海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海的探索、合作、共同研究与制造将成为行业新趋势。当前,加速我国深海装备产业资源整合刻不容缓。
另据去年发布的《全球海底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8年期间,全球海底系统资本支出总额将达到1170亿美元,相比过去五年增长超过80%。世界深海机器人作业市场自2013年起,已经累计作业支出超过97亿美元,中国市场每年的增幅就达到了40%以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业年销售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
但在专家看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整体深海装备技术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新技术领域。我国基础比较薄弱,产品缺乏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大洋协会首席科学家刘少军表示,深海矿产资源富集于数千米的海底,需要专门的装备进行开采。近年来,中国也展开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海底极端地形环境复杂,重载机器人作业等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我国建造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中,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平均不足10%,急需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深海铺管系统、深海立管系统等关键系统的供应能力,自主设计制造水下作业装备,掌握3000米深海油气田开发所需压缩机等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等均需加速突破。